华哥财经| 华为突撤汽车销售权!余承东“造车梦碎”内幕曝光

2025年夏,华为汽车业务迎来了一场看似“低调”却意义深远的变革。据财新周刊独家披露,鸿蒙智行旗下智界(奇瑞合作)、尚界(上汽合作)、享界(北汽合作)三大品牌的销售主导权已正式交还合作车企。这一调整彻底颠覆了华为此前“全链路掌控”的智选车模式,将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从华为手中剥离。与此同时,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的“不造车”战略再次升级,而曾被视为“造车先锋”的余承东,则在这一轮调整中被迫退守,其“造车梦”遭遇现实重击。这场变革背后,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博弈,也是余承东与任正非理念冲突的缩影。
一、从“全链路掌控”到“技术赋能”:华为汽车战略的急转弯
1. 智选车模式的兴衰
2019年,华为以“不造车,帮助车企造好车”为口号,开启与车企合作的新模式。最初,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推出“智选车”模式,通过深度参与产品设计、生产质量把控、销售和售后服务,掌握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。这一模式下,华为不仅提供鸿蒙座舱、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,还负责终端渠道的搭建,甚至要求车辆仅在华为门店销售。
然而,随着合作伙伴的增多(2023年11月升级为“鸿蒙智行生态联盟”),华为的“全链路掌控”模式逐渐显露出矛盾。智界、尚界、享界等品牌虽搭载华为全套技术,但车企作为品牌所有方,却无法直接触达消费者,导致权责混乱。一位合作车企人士坦言:“车企是零部件采购主体,却连销售权都没有,这种‘拧巴’的关系难以长期维持。”
2.销售权让渡:释放车企活力
2025年的调整标志着华为战略的转向。智界、尚界、享界三大品牌将由奇瑞、上汽、北汽主导建设专属销售网络,华为则退出直接销售环节。这一调整被解读为任正非“不造车”战略的延续性落地。知情人士透露,华为甚至要求鸿蒙智行的海外业务也由车企主导,进一步削弱其在全球市场的直接影响力。
这一变化对车企而言是“久旱逢甘雨”。此前,车企在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上受限于华为的统一管理,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。如今,奇瑞、上汽等企业得以直面终端用户,掌握第一手反馈,甚至能根据自身定位定制服务。例如,主打高端市场的品牌可打造沉浸式科技体验店,而亲民车型则可通过下沉渠道快速铺开,避免“一刀切”的资源浪费。
3. 华为的终极角色:从“造车者”到“超级供应商”
尽管销售权让渡,华为并未完全退出汽车产业。其核心仍聚焦于技术供应,通过“界”系列车型渗透全栈汽车部件,以技术生态掌控行业话语权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:“华为的目标是成为汽车行业的‘操作系统’,而非车企本身。”
在技术层面,华为的鸿蒙座舱、乾崑ADS智能驾驶系统等技术已深度嵌入合作车型。例如,问界M9搭载的鸿蒙座舱通过星闪技术实现0.2毫秒超低时延,用户可在车载屏幕剪辑视频、操控无人机,彻底颠覆传统车机交互逻辑。这种“硬软协同”的策略,正是华为生态战略的核心。
二、余承东的妥协与焦虑:从“造车先锋”到“战略守门人”
1. 余承东的“造车梦”
作为华为终端BG董事长,余承东一直是内部坚定的“造车派”。早在2019年接手华为车BU时,他就提出“五年内打造中国第一智能汽车品牌”的目标。2023年,余承东亲自推动问界M7上市,该车型7小时内销量突破5万辆,成为华为汽车业务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然而,余承东的野心不止于此。他曾试图在问界车型上使用“HUAWEI”标识,但遭到任正非的紧急叫停。这一事件被视为两人战略分歧的缩影:任正非坚持“不造车”,余承东则渴望通过品牌化路径掌控产业链。鸿蒙智行生态联盟的推出,本是余承东的折中方案,但如今连这一阵地也遭遇收缩。
2. 余承东的焦虑与反思
2025年5月,余承东在公开论坛上的发言透露出内心的复杂情绪。他坦言:“鸿蒙智行过去几年非常难,无论是在外部还是华为内部,很多人不太理解!”言语间难掩对汽车业务推进的焦虑。
这种焦虑源于多重压力。一方面,华为与小米等跨界对手的竞争日益激烈。2025年上半年,小米SU7凭借单一品牌战略和自建渠道,单月销量多次登顶新势力榜单;另一方面,鸿蒙智行内部品牌(如智界S7、享界S9)因设计理念与市场需求脱节,销量表现不佳。例如,智界S7虽在技术上优于竞品,却因外观设计未能打动年轻消费者,最终被SU7和Model 3击败。
3. 余承东的“退守”与余地
尽管销售权让渡,余承东并未完全放弃汽车业务。他仍主导着鸿蒙智行的技术研发和生态构建。2025年,华为车BU营收达263.5亿元,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,创下新纪录。此外,余承东正在推动“技术+生态”的双轮驱动战略:通过鸿蒙4.0支持14万台设备同时连接,将智能家居、工业互联网等场景纳入生态闭环。
一位熟悉华为的人士评价:“余承东的‘造车梦’并未彻底破灭,而是从‘造整车’转向‘造生态’。他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行业,只是不再站在台前。”
三、市场格局重塑:华为调整背后的产业影响
1. 车企话语权的回归
销售权让渡后,合作车企迎来前所未有的自主权。以奇瑞为例,其智界品牌已启动专属销售网络建设,计划在三四线城市铺设本地化服务网点,解决新能源车“最后一公里”痛点。上汽和北汽也在加速布局,通过定制化服务提升品牌竞争力。
这种“轻资产”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:华为可集中资源投入核心技术研发(如三电系统、智能座舱),而车企则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策略。一位车企高管表示:“华为的让渡让我们从‘代工方’升级为‘战略伙伴’,双方的合作更加平等。”
2. 消费者体验的升级
对消费者而言,专属销售网络意味着更专业的顾问服务、更透明的价格体系以及更高效的售后响应。例如,永达汽车等区域龙头的加入,将华为的技术优势与本地化服务结合,为三四线城市用户提供差异化体验。
此外,华为通过统一的数字化服务平台,构建起跨越物理边界的用户体验闭环。例如,鸿蒙智行用户可通过手机App预约试驾、远程控车,甚至参与社区互动,提升品牌黏性。
3. 华为与小米的“生态战争”
在智能汽车领域,华为与小米的竞争已从产品延伸至生态层面。小米凭借“全链条自营”模式,集中资源打造SU7爆款;而华为则以“技术赋能+生态共建”为核心,通过鸿蒙智行联盟覆盖更多细分市场。
2025年上半年,小米SU7与问界M8在中大型SUV榜单中分列第一、第二,而问界M9在40万元以上车型中蝉联销冠。这场“生态战争”的胜负,将取决于谁能更快构建起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。
四、未来展望:华为汽车业务的挑战与机遇
1. 技术护城河的巩固
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技术。其ADS 3.0智能驾驶系统已实现全国城区覆盖,液冷超充技术的落地则解决了补能难题。此外,华为通过“1+8+N”战略(手机+八大终端+万物互联),将鸿蒙生态扩展至智能家居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。
然而,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市场壁垒,仍需时间验证。目前,华为在智能座舱、智驾系统等领域的专利数量领先,但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用户感知的价值,仍是关键。
2. 生态联盟的深化
鸿蒙智行联盟的扩容为华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。2025年下半年,第五界“尚界”首款车型将于9月上市,而尊界S800(图片|配置|询价)首月大定突破6500辆,显示出高端市场的潜力。未来,华为需进一步深化与车企的合作,例如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产品迭代,或联合开发垂直场景应用(如智慧物流、自动驾驶出租车)。
3. 余承东的下一步棋
尽管销售权让渡,余承东在华为内部的影响力并未消失。他近期频繁参与鸿蒙生态的对外宣讲,强调“用技术改变行业”的愿景。一位华为内部人士透露:“余承东正在推动鸿蒙PC产品的全面切换,这可能成为他新的突破口。”
对于余承东而言,汽车业务的调整或许是其“造车梦”的阶段性终点,但作为华为生态战略的践行者,他的影响力仍将持续。正如他在2025年5月所言:“我相信原来不明白的人,未来都会慢慢明白的。”
从“造车”到“造生态”的蜕变
华为汽车业务的调整,本质是一场从“造整车”到“造生态”的战略转型。通过让渡销售权,华为释放了车企活力,同时巩固了自身的技术话语权。余承东的妥协并非失败,而是其“造车梦”的另一种延续——从台前走向幕后,用技术生态重塑行业规则。
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,华为与小米、特斯拉等对手的较量将更加激烈。谁能率先构建起覆盖用户全场景的服务生态,谁就能在这场“生态战争”中胜出。而余承东的下一步棋,或将决定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最终高度。
任正非华为汽车战略精要:
战略核心
任正非明确华为汽车定位为“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”,拒绝整车制造。2022年提出“**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完整战线,要聚焦关键部件,剩余部分与别人连接**”,强调模块化研发,集中资源于智能驾驶(乾崑ADS)、动力系统(DriveOne)、鸿蒙座舱等技术,并削减非盈利研发投入,转向以现金流和利润为核心。2024年鸿蒙智行模式下合作车型(如问界M9)已实现盈利。
生态共建
2025年华为联合奇瑞、北汽、上汽等成立“鸿蒙智行生态联盟”,推出五大品牌,通过多车企合作分散风险、分摊成本,覆盖20万-100万元价格带。尽管华为技术主导引发车企争议(如奔驰CEO批评),任正非要求“让渡销售权给车企”,以缓解矛盾。
长期目标
华为瞄准“超级供应商”地位,通过技术绑定车企(如鸿蒙座舱、乾崑智驾)和“1+8+N”生态延伸至汽车场景。全球化布局上,广汽合作的华望汽车计划由车企主导海外业务,规避直接出海风险。
内部博弈
余承东曾试图推动问界使用“HUAWEI”标识被叫停,其公开坦言“鸿蒙智行过去几年非常难”。任正非则强调“华为突围窗口在两年内”,通过削减车BU预算约束余承东的造车野心。
行业影响
华为赋能车企的同时,也面临小米等对手的竞争。2025年上半年,小米SU7与问界M8分列中大型SUV销量前二,反映生态之争激烈。任正非要求华为持续投入智能驾驶等领域,以专利和技术标准巩固护城河。
任正非坚持“不造车,但做行业操作系统”,通过技术赋能、生态共建与商业闭环,在智能汽车领域复制鸿蒙系统的成功。其务实战略与余承东的技术野心形成张力,未来华为能否重塑行业规则,仍需观察技术落地与生态扩张成效。
作者:商眼 来源:华哥读报